来源:福建新闻网|时间:2016-11-14|栏目:能源
文/李伯牙
在北京工作八年,来中关村无数次,还是第一次来中关村创业大街这块地方。
印象中的中关村,分为两个极端面。一面是高高在上的IT神坛,有联想、、、等一批明星企业;另一面则是嘈杂混乱的电子卖场,有板车上拉着的电脑零部件,有电子商城门口眼神如饿狼般的导购,还有回收硒鼓、墨盒、旧手机的地摊。
进入移动互联时代,最早一批中关村互联网企业已经老去,有些则已经迷失了发展的道路。新的业态、新的趋势在哪?中关村创业大街被寄予厚望。
然而,在创新创业的激情逐渐散去后,人们发现不少创业项目只是昙花一现的泡沫,于是不断有人在惊呼,“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!”
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吗?在去的路上,这个问题不断在我脑中闪现。
资本、企业更趋理性
新闻上说中关村的电子卖场不再重复以前低端的道路,开始进行升级改造,为创业大街扩容腾出空间。。
新闻之外,表哥告诉我,他此前所在的那家IT公司早已从理想大厦搬到上地。此次到中关村采访,同行的新浪网记者告诉我,新浪也从理想大厦搬到了上地。问到搬迁的原因,回答也都差不多,中关村现在寸土寸金,办公成本太高了。
正因为中关村寸土寸金,才有了电子商城的升级改造,才有了海淀图书城到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转变。土地的升值,将低端产业的利润成本大大压缩,同时高端产业的利润空间也在变窄,再加上北京正在进行的非首都功能疏解,中关村这块地方的产业挤出效应正在增强。
当然,挤出去的产业留下的真空需要其他产业来填补。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政策浪潮下,创新创业自然成为填补空白的首选。而且,中关村自创立以来,创新与创业一直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。只不过,在新的时代浪潮和政策浪潮下,创新创业有了更新的涵义。
在创业大街,首先看到右手边就是一家咖啡店。北京的立冬时节,雾霾刚刚散去,寒风吹来,早上的街头确实人流稀少,而咖啡店里也不是想象中挤满创业者的样子。
“不存在咖啡凉了的说法。”北京海置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宏波告诉我,在一些创业孵化和融资的现场,依然是人潮拥挤。他所在的公司是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管理方,一家隶属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国有企业。
开街两年半来,这里已经举行了1600场创业活动,参与人次达16万,孵化项目1000多个,融资总额33.88亿元。
在姚宏波看来,如果说中关村创业大街有什么变化的话,那就是创新创业要尊重规律,人们也从热情回归到理性,资本、企业更趋理性,创业项目更精准,创业大街联系资源的水准也提高了。
与此前众多创业者的天马行空不同,现在创业大街引进大企业平台,将创新项目与产业链条紧密对接,使得大企业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,中小创业者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。
能否赶超硅谷?
创业大街开街两年半,街上的创业项目也换了一拨。在这种自我更新与升级换代的情况下,中关村能否赶超硅谷?
今年9月18日,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》提出,到2020年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,到2030年要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。而建设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,正是中关村。
在这种背景下,人们更喜欢将中关村与硅谷相提并论,硅谷似乎成了中关村发展所要赶超的对象。
姚宏波对此有不同看法,他认为中关村就是中国的中关村,是与美国硅谷、以色列特拉维夫相对应的全球创新高地,也是全球创新创业的聚集地。近几年来中关村快速成长,在各方面所显出的能力与实力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不管与硅谷较量与否,中关村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必将是长期的方向。
在3w咖啡对面不远,有一家开放创新实验室,里面展示着3D打印机、无人机、机器人等各种创新产品。这是和中关村创业大街合作共同建立的实验室,希望能够推动智能硬件从中关村创业大街扩展到北京乃至全球。
我在想,当硅谷的各种炫酷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冲击人们的眼球时,如果中关村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止是互联网咖啡,那时中关村的自我升级也许会进入新的境界。
从这个角度看,也许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真应该凉下来。